所以说,鸩杀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当然,也会有人说,如同当年靖江世子之死,一样是被人暗中下毒。
那么,这里就又有问题,太子软禁南安侯,为南安侯提供饮食的,肯定是太子的人。如此,南安侯被鸩杀一事,太子照样脱不得关系。
还会有人说,太子不知道啊,药被下在饭菜酒水中啊。如果太子不知道,那么,对于当时被软禁的南安侯来说,太子便有失察之过。
这样的嫌疑,要如何洗清?
李相要做的,就是将南安侯被鸩杀一事,从头到尾的全部让靖江南背此黑锅。
但,要知道,南安侯不是朝中随随便便的阿狗阿猫,他是陛下嫡亲的表弟,朝廷御封的世袭罔替的一品侯爵。你可以不审此案,依南安侯的性子,大约会给陛下维护东宫的面子。可是,你开审,你就不能拿着狗屎不通的东西来搪塞南安侯,若是如此,不如不审。
还有,既是三司会审,便不能只由刑部说了算。你李相是正二品尚书,当然,大理寺卿是正三品,较尚之低两阶,可御史台左都御史一样的正二品。纵大家揣摩着帝心有意为太子洗白,但你李相可得拿出一份铁证来,不然,你李相能为洗白东宫不要脸面,咱们可是要的。
所以,将靖江后裔集中刑部审问,已是御史台和大理寺睁只眼闭只眼了,最终要的,不过是一份合乎逻辑的证词。只是,纵大理寺和御史台也未料到你刑部这般黑的手啊!纵你不要个脸,也不能把大家都连累了啊!
所以,此事一出,大家纷纷痛骂李相!
这老王八,把咱们都拖下水啦!
三皇子闻知此事便心下一跳,情知大事不妙,连忙召来府中长史官商议。三皇子府的长史官道,“殿下皇子之尊,便是案件审问,殿下又不能亲去刑部大狱盯着。谅李尚书也不敢将此事推到殿下头上,殿下这便去刑部调出审问案宗,整理过后,去宫中向陛下自陈不是便是。”
三皇子跟个玻璃珠子似的两不得罪,还不就是因此案牵涉太子与五皇子相争么。虽然俩人都未对他说过啥,可一方关系太子名誉,一方关系南安侯被鸩杀的事实,南安侯又是五皇子的人。三皇子想站个干岸不想这般难呢,听了长史官的话,三皇子一叹,“今也只得如此了。这李相也是,委实没个轻重。”三皇子不会认为是他外公下的手,李相一来刑部便威风八面的很,开审此案也是李相的提议,连带着审问的流程,审问的人手,都是李相安排的。这里头还有个事儿,那啥,苏不语不是新任的刑部侍郎么,因苏不语出身够硬,李相也是打着风险转移的计划,很是想令苏不语参与审问的计划。苏不语没二话啊,当即便应了,可苏不语有个毛病,见不得血,故此,他审问,就是将人提出来,细细致致的问上一遭,人家答什么,做出笔录则罢。当然,苏不语是个严谨的人,你想糊弄他,委实不易,且他不是随便问的,一来二去的,当真给他问出不少靖江隐秘,可是,这与给洗清太子一案无关哪!李相受不了苏不语这磨唧劲儿,干脆中断他的审问过程,转而令专业人士来审。所以,刑狱之事,李相是休想牵连到苏不语的。
三皇子甭看是个站干岸的,这里头的事儿,他清清楚楚,念至此处不由同长史官抱怨,道,“你说李相这一把年岁,怎么倒还不如苏不语稳当。”
长史官笑道,“苏相何人也,焉能令爱子沾上刑狱过度的名声。”长史官认为苏不语是受到苏相的指点。
但实际上,苏不语当真没受他爹的指点,倘是他爹的指点,凭他爹的方正,在知道李相刑囚过度时必会出言制止的。苏不语没说,也没拦着,在某方面,他文雅拖沓的审问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李相的不满,物极必反,底下郎官儿揣摩上意,下手过度,酿出此事。
甚至,导致此事的还有一个原因,靖江后裔自被押送至帝都,穆元帝带着他们祭了回太庙后,一直没有受到良好的照顾。这些人,在靖江也是王子皇孙,勉勉强强能活到开审一日就不错了。再动大刑,有些是刑囚过度,有些是在狱中自尽。
当然,苏不语在刑部郎官面前也做出了他这种文雅审问为李相不满的暗示,苏不语在外官至巡抚,到他这个级别,暗示就不是言语了,或是被撵出审问时的一声长叹,或是失去审问差使时的失落,那些接手苏不语差使的人,自然会多想。何况,他还受到了谢家的指点。
苏不语并不会因此就愧疚了,靖江王杀他亲族时难道愧疚了吗?他老家宗族之人,死的何止五十几口!难道那就不是人命!便是靖江后裔今日不死,陛下也不会留下祸根!
当然,死在刑部,死的惨了些。他宗族之人如何死的他没瞧见,可当初也没见靖江王容情呢!
苏不语要说的是,“李相委实太过急促,我刚问到靖江是如何施离间之间来祸害南安侯清誉,结果,我问至一半,李相不叫我审了。其实,将此事审明白,对东宫亦是好事。”苏不语认为,这事该继续审。太子在江南一事上有疏失是一定的,人这一辈子谁没个疏失,而且,此事完全可以运作成,吴国公受靖江离间之计,误会南安侯,近而导致太子疏失,让吴国公顶大缸,太子顶小缸,
喜欢千山记 完结+番外请大家收藏:(m.jdxs.win),经典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