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自然的,在此期间,所强收的地方骑兵凡是敢表现不堪用的甚至敢逃跑的,全都被就手及时处理掉了。
这种人留着就是胆子太大又往往有本事的祸害,无论是入京当禁军还是跑了潜在地方,都是隐患,甚至能形成大患。
禁军骑兵自然也有表现不堪的,凡是敢逃的,杀,没逃就是各种不堪的,带队将领的小黑本都记着呐,此时不会露出冷酷加以重罚,训斥哄着而已。回京后,这些禁军就倒霉了,会清理出禁军,也发往边关........
江南的马收完了。改制表面也比较顺利完成了。开始由南向北返,这时候对地方军队的改革整顿才露出獠牙。
整合,把相邻两个甚至三个州的驻军合并一处,根据实地需要,兵力设为一千到四千不等,要精兵不要量,裁军,把多余的兵力,包括地方军中不堪用的祸害从武官到兵全裁了,说是调配到缺兵的其它地区,还堪用的是真增兵补充到别处要害地了,本质是地痞混混,没啥本事却就是能做恶的大量不堪的兵只是被哄调强押到京城,全押去边关屯田什么的。
并军后,配套的还有战马配备调整。
如此的目的就是方便和加强朝廷对地方军及战马的统一管理。
集中力量也加强了震慑和重点打击扑灭附近各州暴发的民乱或山贼等地方恶势力的能力。
否则,一发生点规模大的民乱等恶事,本州解决不了,别的州有嘴没心推委塞责争利不会积极帮忙,附近官府的总兵力虽然多得足够轻易扑灭乱子,却根本没用,只会让闹事者看到了弱点,胆子越发大了,敢闹事的或敢造反的越发多了。
不过,没了大军驻扎的州,各级官府就空虚了,州城也通常只二百守城兵......对辖区的威慑控制力就太低了,成了安全大漏洞,很容易让当地刁民、失意官后代士绅等等各种隐形恶势力有机可乘敢闹事。
欧阳珣的办法是,按辖区各村人口实际情况出两到五个青壮服一年义务兵役,为乡兵,州城配四五百,县城或重镇配二百,镇配二三五十人不等,用于日常治安、守城、征收赋税等任务。服役者当年家中免赋税,并且由村中保障因不能耕种劳作所造成的当年收入损失,若遇灾保障不了,由官府补偿,就是鼓励百姓踊跃服义务兵役。此役轮流进行,下一年由别的片承担......实际就是唐时的府兵制,把本由官府承担的养兵负担转驾到百姓身上,配合裁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欧阳珣(赵岳)的根本目的是,以此方法一批批训练青壮百姓,无形中培养民间的整体军事素质,提升反抗异族的能力。别到时候清晰知道了给异族侵略者乖乖当顺民、各种奸照样没活路没人日子过,后悔了,或不肯“喜迎王师”,想自卫反抗却不会厮杀没能力反抗,只能被异族随意屠杀或轻易扑灭反抗,只能下跪等死等着认命当生不如死的亡国奴。
此外,欧阳或者说是赵岳的改制、整军等一系列措施,也是利用的国人一向一盘散沙不团结的传统弱点。是用一个利益群体对付另一个利益群体。用一种恶克制另一种恶。让诸恶为维护和争夺自身利益而必然的相互对立牵制,达到平衡,避免地方势力从官到民从文到武逐步勾结一起让全国逐步糜烂失控,最终会危及甚至能毁掉赵岳的后续战略计划。
......................
江南能顺利。离京近的江淮之间更容易了。
和江南不同的是,朝廷不要的战马,主要集中到了围剿王庆的那些州府,并且同样裁撤了作战不堪的武官和兵,全弄去河北西路边关,同时大力补充从江淮别处搞来的还堪用的武官和兵,加强围剿和震慑王庆,目的是尽量减轻辽军入侵时,王庆部趁机在淮西加剧作乱,配合辽军推翻宋王朝,从中谋政治大利的危害,也能尽量减轻那时朝廷的作战压力。
还做了一件事是,把王庆的伪楚国能攻击到的周围地区的非军控青壮骡马全部收走,防止被伪楚抢去利用。
必要时,青壮骡马也是能顶一顶战马用的,能利用来克制增强的官兵骑兵,用于冲击步兵更有利。历史上,江淮缺马,造反叛乱者的骑兵就是利用当地的寻常骡马当的战马,照样有杀伤力,而且运动能力大增......镇压也是大7麻烦。
还有,收走骡马也能限制限制伪楚的耕种能力。
宋国没有牛。若再没有骡马耕地播种,只能靠人力,伪楚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无疑就大打折扣。自己生产不足,又被封锁,不方便从外面获取粮食补充,又不得不养那么多兵对抗朝廷,吃饭就成了大问题.....属于削弱经济基础的战争手段。
当然,这种措施以及封锁实际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并不能困死耗死拖垮伪楚经济,因为有走私。
伪楚周围官府官员一边负责剿灭王庆,正义凛然......一边却让亲朋党羽大力向伪楚走私马匹、粮食、食盐、布匹甚至武器,直接疯狂获取暴利,至少是默许纵容......老实安分的官也是在收取别处走私经过辖区的过道费,轻松悄然发大财,对资助反贼的大罪行为闭一只眼,并且强力保护走私商......就算朝廷知道他在渎职资敌发国难财,也很难抓到他把柄.....保护外来的商人,维护本地商业环境,推动经济繁荣,向商人收取过路税费,这很正常啊,这难道也有什么不对的吗.......
儒
喜欢攻约梁山请大家收藏:(m.jdxs.win),经典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