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利,这几个名字对于熟悉明初历史的人不会陌生。
三个字:黎太祖。
他是后黎朝的开国君王。
黎利来自安娜清化省梁江蓝山乡的一个豪族家庭,据史书所说,黎利的曾祖父黎诲游经这里时,认为必是佳处,于是定居,三年后发展成可观的产业,从此“世为一方君长”。到黎诲的儿子黎汀(黎利之祖父)继承家业时,已经是“有众至千余人”的巨贾了。
黎利出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自然能接触到上层建筑,所以他能说一口流利的大明官话,不足为奇,毕竟这个时候安南作为藩属国,还是很崇拜宗主国大明的。
关于黎利对明朝的态度,有几种说法,而分歧主要在于黎利有否出任过明朝的官职,越南文献指黎利面对明朝各种计谋、诱惑下,仍然不为官爵所动,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据越南后,对当地人采取了劳役及招降两种手段,而黎利则“不为官爵所诱、威势所怵,明人巧计百端,终不致也。
其后感到后陈朝的抗明活动无望,便“晦迹山林,潜心韬略,延揽智谋之士,招集流离之民”,以密谋反明。
中国文献却指黎利降明后任官另有所图,明史中载:“利初仕陈季扩为金吾将军,后归正,用为清化府俄乐县巡检,邑邑不得志。
这段文字提出黎利曾向明投降,并获授官衔,另有记载称是明朝镇守太监马骐贪得无厌,向黎利索要贿赂,并多次羞辱他,甚至想把黎利的女儿占为己有,这才逼得黎利造反。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现时仍未有定论,但黎利本人亦曾说过一句值得注意的话。他曾向大臣们忆述,当初明朝统治越南时,他曾“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祸,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
根据历史的尿性,黄昏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安南的文献是在美化黎利,而明史关于黎利的描述,更符合当下大明和安南之间的局势。
如果真是后者,只能说太监马琪误国。
嗯,等自己回到应天后,得着郑和盯着这事,不能让这人再出现在内侍里了。
要将此事扼杀在萌芽之中。
不过转念一想,有我在,大明就算迁都到顺天,也有各种办法加强对中南半岛的掌控力,绝对不会出现安南独立的局面。
倒是这个黎利,可以利用。
他也许能和娑秋娜一样,成为一个杰出的代言人。
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黎利这样青史留名的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若是善加引导,掌控得到,在自己的帮助他,让他统一整个中南半岛的话……
大有可期之日!
想到这笑了笑,“是我们冒昧,因大雨缘故,无法去往西都,不得不在贵府叨扰几日,多有不便之处,还请见谅。”
其实对黎利的感观极好。
他刚来时,惊艳于乌尔莎等人的风情,又被娑秋娜的美貌震惊得失态,但转瞬之间便已恢复正常,再看娑秋娜时,目光清澈。
是个君子。
但他对大明的态度还要再看,看是否是如越南文献记载的一般憎恨大明,还是如明史所说,被马琪给逼反的。
如果是后者,甚好。
如果是前者,那就不好意思了……就算是你黎利,也不能阻挡我黄某人的梦想。
黎利哈哈笑着坐下,“倒也有些巧,因为家中生意,我刚从广西那边回来,竟然没遇着贵使臣,这场暴雨让我能一睹大明风华人物,是我之幸运,贵使只管安心住下,如果有事,但吩咐下人便是。”
这口官话说的比黄昏还溜。
黄昏呵呵一笑,“去大明做什么行当了?”
黎利坦言,“实不相瞒,贵国广西和我国交境的重镇中,出现了几种新奇的事物,有润肤水、沐浴露、香皂,在安南的权贵层掀起了一股风潮,可惜价格实在太贵,贵使来自大明京畿,应该熟知此等佳品,我是去广西查看,并买了一些回来,看是否有传言的那般好,不瞒贵使,我其实已经决定了,要走一趟大明京畿,去找那位创造出这些东西的奇才,看能否达成合作。”
黄昏愣了下。
对啊。
怎么忘记了这件事:大明丢失安南,主要是后期的管理工作统战策略和宣传手段的失败,虽然也在安南建立了大量书院,运送了大量书籍过来,但政策上很少惠及到安南百姓,所以安南百姓始终认为大明是侵略者,导致文化同化失败。
如果自己能踏踏实实的让安南百姓感受到生活的提高,还会造反?
不会的。
那么第一步,便是通过黎利这根线,走金钱政策,让安南百姓享受大明工业进步带来的福利,这也是时代商行成为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巨无霸的第一步!
此事可行。
想到这笑了笑,“倒真是巧了,那些东西的发明生产者,我还真认识,你要是愿意,等我出使回大明了,你随我一同回去,但不可不敢保证他愿意和你合作。”
黎利大喜过望,“当真?”
黄昏笑而不语。
黎利于是起身,再次行礼,“从广西归来途中,我已着随行丫鬟用过润肤水和沐浴露,确实有奇效,而我自己也试过那香皂,清洗之后端的是干净异常,还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这几件东西在我国必将大受欢迎。”
旋即有些黯然,“就是贵了些。”
一般人买不起。
黄昏哈哈一笑,“怎么会,就
喜欢大明王冠请大家收藏:(m.jdxs.win),经典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