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元死了。
怎么死的,没有官方记载,因为这事不好记录官方资料之中,说暴毙罢?刚押送回应天,见了你大明天子一面就暴毙了,后人会怎么想?
说寿终正寝吗?
貌似一个道理。
但又总不能把真相记录到史书上去罢,所以索性不记录,留白给后人去猜测。
胡汉苍没死。
朱棣确实没胡一元说动了,而且把胡汉苍丢到军器院后,洪继来很快给了回复:确实精擅火器原理,不输军器院那些从安南“偷”回来的人才。
于是朱棣便留下了胡汉苍。
以防万一,还是让北镇抚司那边派了个人盯着他,而另一边,汉王朱高煦也在为胡汉苍说话,说此人好歹是一国之主,咱们也不能亏待了他。
军器院的差事可以领,待遇还是要给他高一点。
朱棣同意了。
也没多想为什么朱高煦会帮胡汉苍说话。
安南打是打了。
如何处置?
这个问题很快成了大明当下最为头疼的问题,陈朝旧人已经一个不剩,也不可能把安南政权还给胡一元的族人。
扶一个新朝皇室起来?
貌似安南那边的人不会服众,于是大朝会小朝会热闹了好几天,最终意向慢慢趋向于两条:一条是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由大明来管理,第二条要讽刺一点,把胡汉苍丢回去当个傀儡国王。
当然,前者是朱棣授意下,众多心领神会的臣子提出。
而且朱棣召见胡一元时,也如此提过。
有史官记录为证。
到时候如果是走第一条处置方式,天下人也说不得大明什么。
正大光明理直气壮!
能奈我何?
就算你要奈我何,有本事发兵来给安南伸张正义的,你要是打得赢我大明雄师,我把安南那大片疆域送给你又何妨。
打不赢?
那你把你的疆域送给我好了,求之不得。
又一个大朝会。
因为涉及到安南处置事务,接连几日的大朝会几乎没人请假,京畿重臣,不论是武将还是一众文臣,全都到了。
连黄昏都接连参加了两个大朝会。
不过这货明显心不在焉。
娇妻刚生产,初为人父,还是双胞胎,这货每天就盼着没事回家,然后陪着妻子逗两个小玩具,感觉人生已经圆满了。
大庆殿中,百官噤声。
朱棣默默的看着众臣,心中其实多少有些疑惑,按照胡一元所说,安南是黄昏和太子留的后手,按理说太子是最乐于见到安南纳入版图才对。
为何太子一直反对?
太子及其东宫属官以及明里暗里支持太子的文臣,都不认为应该将安南纳入版图,而是应该用胡汉苍这种傀儡国王。
理由很是充分。
安南贫瘠,且距离大明权力中心太远,就算将之纳入版图,大明对它的掌控力也形同虚设,如果在安南驻军,这是一笔巨大开销,要面对无数意外。
还有重要的一点,安南的民心归向,据张辅归来所说,安南的百姓始终认为大明的侵略者,如果将之纳入版图,更让安南百姓离心,到时候安南就是一滩沼泽,哪怕驻兵在安南,也会出现很多不可掌控的意外,徒然增加国家负担。
这个理由其实很充足,朱棣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
只不过他现在更疑惑另外一件事。
太子难道不知道黄昏在安南布局高贤宁的事情,应该是知道的,因为高贤宁去安南,虽然并未走官方途径,但私下里谁没有关注着黄昏的动作。
既然知道,太子为什么不帮黄昏一手。
反而要拒绝将安南纳入版图。
真相只有一个。
太子是真没想过以安南作为退路,那么高贤宁布局安南,就是黄昏的个人手笔,恐怕黄昏是在给他自己准备后路。
想到这里,朱棣看向群臣之末的黄昏,咳嗽一声,“黄指挥,你去过安南,了解安南的民风民俗,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黄昏只得出列,我怎么看?
我当然用历史知识来看。
不过黄昏也有些诧然,历史上上记载,大明打下安南,很快将安南设为交趾布政司,成为大明的一个行政省,按说应该是君臣同心的举动,为何太子一脉会如此强势的反对?
将安南设为交趾布政司,朱棣错了吗?
没错。
因为永乐大帝朱棣就是这样的人,打下的地盘,不纳入大明疆域,那还打个毛。
可太子错了吗?
没错。
严格来说,太子这个反对非常具有前瞻性和远见,因为到朱瞻基时期,安南那边因为统战工作的失败,导致各种起义,驻扎在安南的大明兵马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太过严重,又距离大明权力中枢顺天太远,大明着实无法负担安南,所以朱瞻基不得不顶着历史骂名放弃安南。
明仁宗不愧是明仁宗。
有可能明仁宗登基之后,打算从顺天迁都回应天,安南就是原因之一。
但这个时候,朱棣为什么偏偏要问自己,朝堂之上这么多重臣,支持将安南纳入疆域的大有人在,自己虽然是宠臣,但明显上的地位还真的不够格来决策这种事情。
朱棣有阴谋!
黄昏心中思绪电转,安南是自己留下的退路棋子之一,所以才会让高贤宁提前去布局,陛下会不会是看透了自己这步棋?
所以他让自己来发表言论,目的就是摸一下自己的态度。
不行。
喜欢大明王冠请大家收藏:(m.jdxs.win),经典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