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月,我开始了我的北漂生活。
其实也算不上北漂,只是从天津学校里搬出来一箱子东西,然后提着它,去了半小时城际路程的北京。和往常一样,我依旧离家很远,依旧一个人。
在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同寝室在北京实习过的同学就告诉我,上班以后会很怀念学校的,一定会。其实还好,我挺喜欢我做的这份实习的,并没有对工作产生倦怠。
唯一让我无语的,是北京的交通。
或者,更具体的说,是北京的地铁。
对于在北京实习的孩子来说,其实汽车是一种奢侈品。我们更习惯的出行方式是地铁。从几年前北京只有几条地铁线开始,现在的北京的地铁网,我已经快看眼花了。以前,我还是可以很自然得看着地铁图,分辨出我该怎么样快捷的到达目的地,如今,我更多依靠百度地图。其实也不是看不懂,只是懒得从繁杂的彩色线路中,找到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和目的地所在的地铁线,懒得用脑子计算最佳的行程,毕竟,有更快捷的方式。
这一个月里,一些事情让我想说说北京的地铁,或者说是大城市的地铁。
于是,就有了这一篇地铁见闻。
我本身住在北京四五环的地方,每天上班要挤北京传说外国人都知道超级挤的八通线,地铁换乘站就要走绕迷宫般的地铁不锈钢栏杆曲线。人贴着人,一点点向前面挪着。有人拿着手机看着视频小说,但好似有第三只眼一般向前,向路线前方一点点挪动着。换乘站的靠近地铁线路的地方没有护栏,后面人在不断往前涌动着,前面的人看得着灰黑色的地铁线路,却依旧顽强抵抗着后面人的涌动。说到了这里我不知道该为北京这个城市默哀还是欢喜。我看到每个人都是有秩序的,排着队,按顺序前进着。可是当新一班的列车到达时,人们就跟疯了似得往前挤。开始抢这新一班列车里为数不多的座位。我曾目睹一位壮汉撞开我以后,冲进列车,一人占了一个座,并“保护”好身边的两个座位,招呼自己的同伴坐过去。我就是这么看着,内心翻了一个白眼,拉着杆子,默默地安慰自己:呐,反正就是站几站。运气不好的时候,上地铁的时候已经没有多余站的位置了,只能等下一班。每一班从我眼前开过的列车的每一个门口,都是贴着人,看他们每个人手中或是拿着手机,或是塞着耳机,或是什么都不干,只是单纯的静静地站着,闭着眼睛。他们有些人的手已是无处可放,或是贴着地铁门,尽管听见广播里喊着请不要依靠车门的声音,依旧如是。因为别无选择。
我每天上班都会想,他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
我也在不停的问我自己为什么。我明明可以我在北京附近的城市,依然可以找到很好甚至比现在好的实习,为什么我要来北京。
我看着地铁车厢里头的人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或是一对男女相互搂着,或是单身一人独自站着或是作着,干着自己的事情。我就会猜想,他们现在的身份,他们的理想。
我并没有在否定什么。我也没有在批判什么。
我觉得我只是在思考。
我看见过一位奶奶带着自己的小孙子上地铁,车门开的时候他们拼命在往里挤。可能他们觉得下次列车也不太可能比这列空了。小孙子并没有露出一丝不耐,相反,对这样的情景倒是有些兴趣。车内的人往里又挪了挪,他们很幸运,上了这一班列车。车门关闭后,我已经看不见了小孙子,只是依稀从奶奶弯曲遮挡的臂膀里看见他的身影,从满满人群车厢里挪动位子不是间容易的事情,他们还是依旧执着的往里挤。一位执公文包的男士操着一口北京地道口音:“阿姨您往这儿走。”于是挪身子给小孙子让位置。他并没有座,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往里走一点。奶奶的手依旧为小孙子挡着,怕这个个子小小的孙子被挤扁了。他们依旧执着的往里走着,但是没有人给他们让个座位。但这是一件多么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场景,只是单纯地想往里头走走。
地铁里每天回上演无数次诸如此般的场景。我只是目睹了其中一次。换个人物,换个方式,它就在我每天的地铁生活中上演过无数次。
地铁里你会看见无数个你能写进小说的人物。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我觉得我的地铁见闻,要是能具体描写一位我地铁上看见的人物,这一个月能足够让我写一辈子。
几个其他中部省份口音的男女,看上去并不是很富裕。他们争执着该在哪一站下车。男士争执说9号线换乘,女子嘲笑着,你看哪里有9号线,只有10号线,说了10号线咋就这么弄不明白呢。男士又盯着路程牌看了很久,依旧执着自己看见手机说是10号线换乘,最后好似自己也说不了自己了,便说一定是上错车了,准备掏手机查地图,发现自己好似连拿手机出来的动作都比较费劲,周围全挤了人。最后只好听女子说的坐了。
不知道,我回想起小学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在上海坐地铁的场景。那时候的地铁在中国并不是个常见的事物。我们俩在地铁站也是争执,该怎么做才能到达目的地。当妈妈发现好似是我说的对时,讪讪地说,以后都听我的。突然就觉得之前的争执都是毫无意义的。回想反而有点想哭。可能是有点想家了吧。
还有一次,看见一个学生模样的女生
喜欢我的故事,说给你听请大家收藏:(m.jdxs.win),经典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