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锐宝停在一家米线店门口,店面装修古朴优雅,更像是书店或是讲堂,如果不是摆放在窗口的食材,还真看不出是一个吃饭的地方。一家米线店为什么要装出文艺范,他忍不住问:“叔叔,北江人都来这里吃米线咩?”
徐鹏笑着说:“这就是木香园,招牌是过桥米线,几乎每个来林川的人都会甩一碗。”
“甩一碗?”乐正洋,眼睛一睁,对这个“甩”字十分的差异,推测地问,“是吃一碗的意思?”
徐鹏大笑着说:“是,是,在北江省生活久了,都讲成习惯了。北江人说‘甩’就是吃‘克’就是‘去’。”
不同的语言展现出不同地域的生活状态,这两个字形象地凸显北江人晒脱的生活姿态。
店内靠边的墙上,详细介绍了过桥米线的来历和制作工艺。过桥米线源于北江某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县城中有一南湖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送饭。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由付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借助这个传说,米线成为了北江文人墨客、书香门第的主食,难怪店面装修一派文艺范儿。乐正洋,又看了一下价格,从8块、18块到88块188块不等,同是米线差距十分明显。
徐鹏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道:“不同的价格,佐料、配菜不一样,8块的配菜就一两片青叶子,188块的什么配菜都有。”
徐鹏坚持点了两份88块的过桥米线。收银员打出小票,徐鹏拿着小票走到出餐口,将小票递给里面的厨师。厨师扫了一眼,手边的两个号牌,说:“找个位置坐,把号牌放在桌上,米线好了自然有人抬过来。”乐正洋,又听得一个“抬”字,原来北江省人一般不说“端”和“递”,都用“抬”字,给人一种很卖力气的感觉。
不一会,一个服务员左右手各端着个大盘子走过来,近桌时,乐正洋傻眼了,盘子里面放着一大碗鸡汤,一碗米线,还有十几个小碗装着鱼肉、鸡肉、牛肉、鸡蛋、韭菜、白菜、青菜等各种配菜。吃法很简单,先将肉厚难熟的配菜放入鸡汤之中,再放入米线,待要吃时再放入易熟的配菜。乐正洋并没有急着动筷,他发现碗口有大小不一的缺口,不禁感叹,北江人有多喜欢吃米线。后来他才知道,去北江旅游不得不吃过桥米线,但要在北江生活,小锅米线才最地道。
饱腹之后,徐鹏带他回了家。徐鹏有个同是西元省的妻子,两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分在一个地方工作,恋爱、结婚水到渠成,育有一个儿子正在上小学。岳父岳母住在一起,帮忙照料。礼貌地与大家见面时,他清秀的五官,带有层次感的碎发和青春悦耳的声音,给徐鹏家人留了个好印象。徐鹏将他领进客房,房间早先已收拾干净,拎包入住,这让他深受感动。卸下行李,徐鹏示意坐下,他不由得心跳加快,仿佛自己是不能掌握命运的小白鼠,只能按别人设计的路线爬。
徐鹏双手交叉,严肃地问道:“你有没有想过做什么工作?”
乐正洋诚实地答道:“我没多想,现在是大三暑假,下学期是大四,能实习、积累经验就行。”
徐鹏继续说:“有两个事情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一是,你将来到底要在哪里就业,是定在北江省还是回西元省。二是,你到底想做什么工作。”
乐正洋没有回避徐鹏的目光,郑重地点点头:“叔叔说得对,规划很重要,我会认真思考!”
徐鹏沉吟了一会,说出了安排:“你的事情,我找了个熟人,明天你先去面试,看看情况。下周一我会再陪你去一趟。没什么意外的话,你就在那家公司实习,想清楚以后,我们再做决定。”
“好的”乐正洋应声回答,“我明天就去!”
徐鹏把地址告诉了乐正洋,没有过多嘱咐,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你不认识路,要不要我送你去?”
“要不要”仨字非常有意思,用这个句式的人其实都带有很强的心里预判,表面上是在征询别人的意见,其实内心是希望别人能解读出自己的心思,并按自己的想法办。以自我为中心思考的人,回答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的意图,或是出于客气假装推辞。乐正洋,是一个洞察力高手,车站木讷的反应让他对自己很不满,这次他一下明白:如果回答说要,那么便是没闯劲,凡事都依赖别人,典型的独生子女病;如果回答不要,显然是逞强,初来乍到,虽说有公交车和出租车,但也不能保证能
喜欢无法阻挡请大家收藏:(m.jdxs.win),经典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