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国家之宝,但现在真正去炼的人少了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市场需求小了吧,但我同时也关注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演义”的成份一多,人们往往都不去关心他本质的“心儿”里的货色了,这真让人遗憾。那么,从清末到了民国年间,随着“西学东渐”,西洋的拳击术也来到了中国,东西功夫一对比,就比出来好多的玄机。
有的人就不理解,拳击为什么只用拳头,就比一个普通传统武术家全身的招式都用上还效果好了呢?其实他们不懂,谁说拳击只用拳头了?不是!也要全身发力!一个钩拳可以把一个百来斤的人从平地打飞,单用胳膊能实现吗?而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把气力都集中到了一个点上,和把一身的本事铺开了一大片,到了实际应用上差别自然会很明显的。
这就是我后来看电影电视,每次一看到了华而不实的武打特效场面,反而就更加思念真实的打斗功夫的原因了。人们可以想象,可以做特效,但真正的功夫也可以用啊!为什么目前越来越多的抗日剧遭到那么多人的吐槽?什么手撕鬼.子什么石头打.飞机,让人那么觉得好笑?石头打gt;飞机在史泰龙的《第一滴血》里也有个情节,说史泰龙真就扔了一块石块,把直升飞机上的一个狙击手给打落下来了,但人家那是开窗户的直升飞机!
我还想说一句就是,那些东西我懂,那在文学上叫“夸张”,那叫“描写”,比如说“霸气”这东西,你说它确实不存在吗?也不是,比如说勇猛吧,关羽他不猛吗?当然得猛,若一个小说彻底没有了“气”也不行。
我当然没有贬低其他同样娱乐性、知识性并重,写得同样很好的同行的意思,只是,我的思想较为保守一些。走了另一条,处处想要接地气的路线,希望这也算是自己的一个特。只要你们能慢慢适应下来就好。
于是我的小说就在很大程度上看起来并不热闹。没有神话般的武技,两员将在疆场只是带着兵按各种兵种配合进行常规战斗,战争的胜负全在兵力的强弱,和武将的勇猛程度关系并非最密切,当然,武将带头冲锋,也是能起到决定性的效果的,比如马超带着五百兵,和马谡带着五百兵,同样是攻城,给人的震慑力肯定不同。
军师一文越写越多,我觉得手法也渐渐丰富了起来,情节比起最初的附身开始,视角也越来越宽阔了,渐渐走向大场景,大局面……
有些细节仍然值得推敲。
比如一开篇的一个抛砖引玉的计谋,刘备在雒城小县城下大军被阻了近一年,我想让他快突破,江辰献了个“先诱敌,再用抛石机”的计谋,这个计谋的大前提是“抛石机”得实现,但这一点其实很难,因为宋代的襄阳炮和三国的抛石机实际上有本质的区别,制造工艺上肯定差了好多的,我个人估计应该是“铁钉”或者说是别的方面有大改进,但读者很少能注意到这一点。
大部分人看到了有乐趣的地方,也就打住了。也很少人能想到,从一本小说里面,还能学到智慧?还能长心眼?
“人心险,世道艰难”,军师这本书既然写了,再往下你们还会看到更多挺有趣的情节,再往下我仍然会坚持这种想法的,情节可以适当的夸张一些,放开一些,其实这一切也都是虚构的,如有雷同,实在太好了。
附:演义里,曹操发给孙权的檄文写到“统兵百万,战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蒙好,幸勿观望,带赐回音。”而正史的檄文写到了写到“统兵百万,战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吴。”就结束了,剩下的是罗贯中自己编的,试想一个檄文,前后风格不一致,前面说得那么狂,后面就萎缩了,可见老罗也有为了拼凑情节而胡乱加字数欠考虑的时候。
另外各种不合理的地方全都被网友扒过了,什么“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等历史上全没有。这正说明为了演义可以随便编的道理。因此你们看到我哪里写的不合理的,想想老吴也那样……反正你们要能接受,就接着看吧!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喜欢军师之我是三国庞士元请大家收藏:(m.jdxs.win),经典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