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第 106 章
沈瑜外放做官,一转眼也过去了三四年,中间只有沈和去世他返京,才与家人相聚了一段时间。
如今他归来,宋氏自然苍老了许多。而沈琳却已经迅速地成长起来,十三岁的少年,已经考中秀才,选入官学。与兄长见面时,他也会主动宽慰:“母亲只是在父亲去世后,心情郁郁,身体倒没什么,我常请她去舅母那里坐坐。大哥闲时与他说说话就好。”
沈瑜也到祖父、父亲的墓前祷祝,沈琦在战争中十分勇猛,封了云骑尉,没有堕了沈家儿郎的脸面。沈荣更是凭功勋升国公,虽然无人继承,但亦是对他极大的肯定。吴济桓受封世子,沈玥已是安享时光,无事烦忧。
明宣七年五月,大齐迁回旧都。沈瑜为父祖移灵回祖墓。
迁都的事情陆陆续续准备了半年多。先是修缮宫城,再是搬迁宫人、宫妃,去整理宫务,还有一部分卫兵,接着是朝臣,最后,才是吴君翊率令剩下的文武官员。
皇太弟册立后,连太后都不再指望吴君翊选立皇后,反而和张太嫔整日操心起来怎么给皇太弟选人。毕竟随着她和张太嫔年龄渐渐增长,总需要个人来操持公务。
吴君佐已经十三岁了。他像小树苗一样迫不及待地吸吮能量,如饥似渴地学习。如今他已经从孱弱苍白,被姐姐欺负也不敢还嘴的幼童成长为芝兰玉树,谦逊有礼的儿郎。
吴君翊也总将他带在身边,尽心辅导。吴君佐和他一样,从小学习琴棋书画、骑马射箭,但是比起吴君翊,多出了很多接触实务的时候。吴君翊不仅带他见官员,听奏报,还会带他走访民间,亲身考察田地如何耕种,士兵如何训练,商铺怎么营业。吴君翊甚至想派他到各地巡防,随商队出海。
吴君翊希望自己的继承人,也能和自己一样体察民情,而不是端坐高座,被困在宫城之中的太平天子。他为吴君佐行冠礼时,取表字“远瞻”,也是同样的意思。
在他的教导下,吴君佐虽然年少,行事却十分老成稳重,有手腕,却不轻易动用,对朝中要员的秉性也了如指掌。
迁都不久后,吴君翊收到一份奏疏:周旷病逝。
周旷是两朝元老,做过帝师,是文坛领袖,桃李天下。他的葬礼古朴隆重,学生从各地赶来,写文悼念。朝中半数官员执弟子礼,戴孝祭祀。
吴君翊更是亲自悼唁,下旨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配享太庙,从祀孔庙,给予他所有文臣和文人梦寐以求的至高待遇。
这是他对尽心辅佐自己的先生的感恩,也是对这位为大齐尽心尽力的老臣的敬意。
“先生年纪大了,他身体又一直不是很好,如今已算长寿,生老病死,总是难免的。”吴君翊试图安慰着沈瑜。沈瑜一直以来,都和这位老师情义十分深笃。丧父的阴影还没走出,吴君翊生怕沈瑜撑不住。
可沈瑜摇摇头,至少看起来十分平静地说道:“老师已经看到天下太平的这一天了。”
弥留之际,他一定是高兴的。这就够了。
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吴君翊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处理后续事项。
为了把张继才捞出来,他不得不把许多罪责追究到已经远离朝廷的旧人、甚至死人身上。吴君翊还是比较理智的,至少这种反倒清算的时候,并没有把它扩大成惨案。
但有个人,他想要轻轻揭过,朝臣却不肯放过他。
那就是建宁帝。
细细追究,当初签订宣庆之盟、割让土地的背后主使就是建宁帝,贾盛德不过是琢磨着他的心思说话罢了。弃城南下,这个决定也是建宁帝做的。大半河山,就这样被直接放弃,建宁帝身为大齐的皇帝,罪不可恕。
这话,若是之前,当着儿子议论做父亲的过失,任谁都没胆子说,可如今是太平盛世,吴君翊的宽容有目共睹。连张继才都能被赦免,加官进爵,言官也渐渐放开了胆子畅所欲言。
起先是一个小御史上书,奏折中引用宣庆年间故事,讽喻规劝吴君翊。接着,就引发了御史们争相上书,矛头直指建宁帝。
而六部和内阁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支持:上书奏请重修英宗实录。
这些大臣们几乎都是从翰林院升上去的,之前修实录时他们还是跑腿的小编修,成稿是怎么修改的,朝中官员心里都有数。当年翰林院执掌学士早已离开,大家也不介意旧事重提。
何况因皇帝喜好篡改史稿,这种事情流传下去,他们做大臣的脸也不必要了。
不过这些人也不傻,他们上书前,还是先跟沈瑜通了个信。
沈瑜回京之后,接着做他的太子詹事。虽然没有太子,不过皇太弟也是一样的教导。任谁都能看出吴君翊对这位的宠信。
当日沈瑜也是参与了修实录的,如今由他牵头,重修实录,陛下是不是就肯点头了?
不过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要求多少有些过分,所以除了叫上了沈瑜交好的同年们,还准备了一套关乎声誉地位的说辞。可他们没想到,对于这样明摆着拿自己当筏子,不怀好意的提议,沈瑜却在短暂思考后便点点头。
“怎么,这都是要造反么先皇尸骨未寒,一个个上蹿下跳,巴不得把他编排成昏君是不是!”
喜欢乱世生存攻略请大家收藏:(m.jdxs.win),经典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