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苦谛、集谛」之说是佛教四圣谛概念。所谓苦集灭道,苦境是苦的本相;集境是苦的源头,所以集本来是因,苦本来是果,但现在苦集合一了,因果同在,所以天下乱了,而千叶传奇本属苦境,却来到集境,也是身不由己,方丈说这是无解的现象。
注3:「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看前眼不见。」出于此诗:「三际求心心不见,两眼看前眼不见,划波寻宝宝不见,风花雪月却常见。」
我们想要想求的东西不易见,不要的反而常常看到;真的看到了,假的却不时在眼前围绕。「三际求心心不见」,三际,是佛教将时间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称为「三世」,又叫「三际」。三际求心,就是《金刚经》所谓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念已过去,不会停留;现在心正在剎那分别,没有停下来,也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有生起,不知下个念头是什么,也不可得,所以说三际求心都不可得。
注4:有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譬喻,这段的譬喻很多,有母亲与游子等,这边只取两个极端譬喻。这段话个人一直很喜欢,早前外章有稍微介绍过,第一句的形同陌路确实与万千贴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譬如有二个人,有一个人特别关心另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一直在想念着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却不放在心上。有时他们两人相逢,有时他们两人相见,但由于另一个人没有思念的心,所以即使碰到了,也同没碰到一样,擦肩而过;即使对面看见了,也同陌生人一样,转身就走。
这原是比喻佛一直在想念众生,要想度脱众生,而许多众生因为业障太重,智慧太浅,暂时同佛无缘,所以佛也难以度脱他们。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然而,倘若这两个人相互忆念,甚至互相间都想得很苦,都想早日见面,见了面后根本不愿再分开,这样的话,直至终生想念,甚至发愿生生世世永不分离,好像影子跟人一样,再也分不开。
这是比喻众生由于佛的世世教化,开发了智慧,发愿要最终成佛,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两人总不分开。
而万千的情形却是类似于前者。
注5:「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出自很常见的《指月录》卷二十八。
常指为人生三境界:一般人为见山是山、求知者乃见山不是山、悟道者乃见山仍是山,见证事物的本质。
「曾参禅时,不经禅修,以世俗眼光来看世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悟道,山非山,水非水,禅非禅。在修禅也不是修禅的时候,山是客观的山,水是没有定义的水。」千叶这边所指,正是指老方丈是最后一个境界「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注6:「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过于聪慧必将受到伤害,用情过于专深必将不会长久。
这句可说是本文千叶传奇的最佳批注。
☆、〈玄莲惊尘〉三、四部后记
〈玄莲惊尘〉后记
以前的小记忘记贴上来,补贴一下。
第三、四部是连在一起的,在说第四部之前,必谈第三部,因为三、四部有作修改过,这边还是以修改版来提。
《借问人间为何来》一文一共五部,随千叶传奇初生对事情的懵懂,而致对世情的体认,笔触也是随之渐渐加重。千叶初期是带点「神」的色彩,对情无动无感,甚至有时候有点像机器人,后来随着长空与变故发生,他跌跌撞撞,也越来越像一个「人」,所以后面会看到他开始有一些反应。
(一)江湖寥落
三、四部可说是千叶传奇的变动期、万千的疏离期,这疏离不只是分离,还是心灵上的疏离。
沦落集境无异是上天给千叶的意外打击,日盲族的一夕变故对算无遗策的千叶来说是始料未及的,终究是人,人总扭曲不了天意。
在陌生的地方重新站起,要有那么一些运气,更需要能力,前者可说千叶在遇上好运的同时,坏运往往也随之而来,所以千叶并非幸运,但是他总能靠着自己的能力尽快地站稳脚步,第三部起千叶冷静思考的理性特质有更为明显的浮现,也是千叶奠定步步为营的基础。
而为了寻找长空,千叶为此犯劫,三部的前段可说千叶无端被扯入残宗的计划,虽然文中特别安排万千在狱中重新相见,可惜不能相认。那一面,长空为此自责,而千叶认出长空的同时,却也心中疑问长空为什么会与十锋同行……只是许许多多的疑问,远不及事情的变化,也导致这样的相遇,却是种下往后疏离的原因之一。
(二)相见不如不见
被关到无日囚的千叶传奇,性命被烨世兵权所掌握,不是生,就是死,对方提出条件时,他几乎没有选择。
当有人拿以你的性命作条件时,而你的能力与立场可以换取自己的性命以及想保护的人的性命,那你会如何抉择?
千叶是聪明人,或许他想求的不只这些,但他知道只有选择合作,他才有办法先出去无日囚,没有选择这一步,往后的路别想走。
千
喜欢(霹雳同人)[霹雳](万千)借问人间为何来请大家收藏:(m.jdxs.win),经典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